干細胞療法:有望改變成千上萬糖尿病患者的生活

20歲以上成人中,近10%患有糖尿病,其中一半未得到診斷;每13人中就有1人出現糖耐量異常;每6個新生兒中,就有1個在孕期受到高血糖癥的影響;每8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
糖尿病正虎視眈眈地盯著你,而這組驚人的數據僅僅是冰山一角。
國際糖尿病聯合會2019年底發布的第9版《全球糖尿病地圖(IDFDiabetesAtlas)》中,對全球糖尿病的當前形勢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預測。
全球糖尿病形勢不容樂觀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達4.63億,最新地圖顯示,目前全球范圍內估計在20歲~79歲人群中有4.63億人患有糖尿病,絕大多數為2型糖尿病,相當于每11個成人中就有1名患者。
對全球20歲~79歲糖尿病患病率的估計(百萬)(2019年)
到2030年與2045年,預計這一數字將分別達到5.78億(10.2%)與7億(10.9%)。
全球一半成年人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更為恐怖的是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中,50.1%竟不知道自己患病。
成人未診糖尿病人數和比例(2019年)
由于缺乏醫療服務機會,低收入國家未確診的患者比例最高,達66.8%,但在高收入國家,也有38.3%的患者未得到確診。
糖尿病“間接代價”巨大IDF報告指出:全球糖尿病患者中有32%患有心血管疾??;超過80%的終末期腎臟疾病是由糖尿病或高血壓或兩者同時引起;糖尿病足和下肢并發癥影響4000萬~6000萬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和高體重指數還會增加許多常見癌癥的風險,包括肝癌、胰腺癌、子宮內膜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
全球全因死亡率中,大約11.3%與糖尿病相關,20歲~79歲年齡段糖尿病相關死亡人群中大約一半(46.2%)為60歲以下人群。糖尿病導致的過早死亡和殘疾已經對國家經濟增長造成了負面影響,這被稱為糖尿病“間接代價”。
全球1/4糖尿病患者來自中國
中國作為糖尿病負擔突出的國家之一,在最新地圖中多次被點名。
在IDF的區域劃分中,我國屬于西太平洋區域。我國目前擁有1.164億(未計入港澳臺數據)糖尿病患者,位于世界首位。根據調整年齡因素之后的統計結果,中國大陸的成年糖尿病發病率接近10%,亦遠超其它國家與地區。
20歲~79歲糖尿病患者人數
全球每4個糖尿病患者就有1個來自中國,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到2045年?;颊邤盗孔疃嗟膰移浯螢橛《群兔绹?。
成年(20歲~79歲)糖尿病患病人數前十名的國家或地區(2019年、2030年、2045年)
中國的未確診患者人數仍然是全球最多的,達6500萬。其次為印度、美國,地域差異趨勢和患病人數分布相似。
中國老年糖尿病患者全球最多,另外,中國同時也是老年糖尿病人數最多的國家,目前中國65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已經達到3550萬,預計到2030年將會增加到5430萬,到2045年更是可能會增長到7810萬。
65歲以上老年糖尿病患病人數前十名的國家或地區(2019年、2030年、2045年)
中國孕產婦及兒童患病率同樣不低,中國的1型糖尿病發病率和患病率同樣不低,15歲以下人群中,每年每千人有4.8例新發,28.7例患者,在各國中均位列第4。目前尚無法估計患有2型糖尿病的兒童和青少年的數量。
2019年約有2040萬例產婦在孕期有高血糖癥,影響了15.8%的新生兒,其中83.6%是由于妊娠期糖尿病。
據了解,在日益增加的糖尿病病人后面,還有1.5億人處于糖尿病前期:血糖不正常,但沒有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界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之間的狀況。有專家表示,這一部分的人每天都有可能變成新的糖尿病病人,現在中國血糖不正常的人已經達到了2.64億。
而在糖尿病“后備軍”后面,還有一些高危險因素人群,比如說家族史、老年人、肥胖者、功能代謝紊亂者等等,他們隨時可以變成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病人??梢哉f,直接受到糖尿病威脅的人有6.64億。
被譽為“富貴病”的糖尿病,有多“貴”?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發癥。據悉,到2014年底為止,中國只有一份12年前完成的全國糖尿病并發癥調查。
2002年發表的《1991-2000年全國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及相關大血管病變回顧性分析》調查結果顯示,當時中國糖尿病并發癥患病率分別為:高血壓31.9%;腦血管病變12.2%;心血管病變15.9%;下肢血管病變5.0%;眼部疾患34.3%;腎臟病變33.6%;神經病變60.3%,糖尿病并發癥總患病率為73.2%。
也就是說,當年中國糖尿病患者中,三分之一有高血壓,三分之一有大血管病變(包括腦血管心血管),三分之一有眼病,三分之二有神經病變。
如今已經過去了12年,中國糖尿病的并發癥現狀到底如何?恐怕現在的數字已經遠遠超過那時的調查結果。
為什么并發癥這么多?關鍵就在于三個低:知曉率低、治療率低、達標率低,因為我們在糖尿病的管理上做得還很不夠。
糖尿病有多“貴”?IDF估算,全球醫療保健支出中,有10%都用于糖尿病管理。糖尿病相關的衛生支出最高的國家是美國,中國位列第二,相比美國來說,中國的糖尿病患者最多,但是花費在糖尿病中的醫療支出還不夠多,中國的人均花費在全球屬于中等偏低。
成年(20歲~79歲)糖尿病患者醫療相關支出前10名國家或地區(2019年)
哪類人群容易患糖尿???
據統計,以下9種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一方、兄弟姐妹或其他親屬有糖尿病病史的,這些人患糖尿病的幾率比一般沒有家族史的人高出2倍以上;
2.體型肥胖者。尤其那些“大肚子細腿”的人,容易患糖尿??;
3.年齡≥45歲的中老年人。糖尿病發病率隨著年齡而增長,自45歲后明顯上升,至60歲達到高峰;
4.不明原因容易疲勞的人。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減輕。疲勞癥狀在休息后不能緩解;
5.吸煙、體力活動少、生活壓力大和精神持續緊張者;
6.高血壓和血脂異常者或早發冠心病者;
7.長期使用一些影響糖代謝藥物者,如糖皮質激素、利尿劑等;
8.以往懷孕時曾有過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兒(體重4公斤以上)的女性;
9.空腹血糖異常者或葡萄糖耐量減低者。
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新方式:保護胰島功能
近年來,干細胞被廣泛應用到糖尿病的治療研究項目中,并取得了積極的臨床效果。關于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機制,日前《干細胞轉化醫學》雜志上的研究表明[1],干細胞可以改善胰島的功能,并起到保護的作用。這為人們進一步了解干細胞治療糖尿病提供了科學依據。
1型糖尿病與胰島移植
1型糖尿病原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也可發生于各種年齡。在胰島素被發現之前,1型糖尿病是一種致命的代謝疾病,現在,患有1型糖尿病的人仍然依賴于每天使用外源性胰島素來生存。
1型糖尿病的單細胞病理,使其成為細胞替代治療的一個潛在適應癥,而胰島移植是原發性β細胞的唯一來源,為傳統的胰島素治療提供了一個長期的替代方案[2]。
胰島移植是一種新興的治療1型糖尿病的方法,它可以在生理水平控制血糖,還可以降低急性低血糖發作。然而,目前的胰島移植方案受到隔離過程、培養期和移植后胰島功能活力迅速下降的限制。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β細胞缺氧和炎癥的有害影響所致。
干細胞治療提高胰島功能活性
研究發現,提高胰島功能活力的一個實驗策略是與干細胞共培養或共移植。大量研究表明,干細胞具有改善胰島生存和胰島素分泌功能的能力,其再生和抗炎癥特性已經推動了大量關于其作為移植治療佐劑的潛在用途的研究[3]。
干細胞通過分泌因子和細胞接觸依賴機制來調節和抑制先天和適應性免疫細胞,并通過分泌抗炎細胞因子來減輕炎癥反應。干細胞分泌產物包括一系列血管生成生長因子、細胞外基質蛋白和抗凋亡因子。
這種廣泛的功能使干細胞成為在惡劣移植環境中支持和保護細胞的有吸引力的候選者。
干細胞治療改善胰島功能的途徑
胰島暴露于急性缺氧或炎癥細胞因子的環境中,會發生細胞凋亡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迅速下降。胰島與干細胞或干細胞條件培養基共培養可以保護胰島免受這些有害因素的影響。這些保護作用主要是基于,干細胞與胰島共移植時提供了免疫調節和結構支持,干細胞還可能通過功能性線粒體的物理轉移來支持分泌功能,特別是對代謝受損的β細胞[4]。
干細胞有三種改善臨床胰島移植功能的途徑[5]:
移植前用干細胞來源的可溶性分泌物,可以保護胰島免受缺氧和炎癥損傷
移植后用干細胞衍生的可溶性因子抑制宿主的固有免疫和炎癥反應;
移植前供體細胞或含有細胞外囊泡(ev)的線粒體轉移到功能受損的β細胞
目前,臨床上關于干細胞對胰島移植的保護作用的研究及應用還比較少,國內有研究利用該作用機制來治療2型糖尿病,美國科研團隊采用PROCHYMAL?(人類成體干細胞)來治療新診斷的1型糖尿病(T1DM)[6]。
未來,了解干細胞如何對胰島細胞發揮作用,可以幫助我們開發體外預處理方案,在無細胞系統中復制干細胞的一些有益作用。同時,了解干細胞如何保護β細胞免受缺氧和炎癥的有害影響,將有助于更好地保護胰島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相信未來,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潛在益處將為更多的人所知。